【走进武定·遇见更好的自己】探源云南武定大黑山

日期:2023-10-11来源:转载点击:255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武定大黑山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北部,海拔2906米,南北延伸15公里,东西横亘14公里。这里曾是彝族罗婺部故地,也是后期慕连那氏土司统治中心所在。

《新唐书·南蛮传》载:永徽初年(650年),唐高宗李治命赵孝祖征白水蛮,部队进至罗午候山,“其酋长秃磨蒲与大鬼主都干以众塞箐口,孝祖大破之”。《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部分》标明,“罗婺候山”(即大黑山)在今武定县境。这里降雨量充沛,峰峦叠嶂。海拔2800米的主峰下,有株高达28米高耸入云的三角枫,胸围5.3米,胸径1.6米,是迄今为止在云南省内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枫树之一。山顶有一处被称为“根祖洒钟鲁”的城堡遗址,大约是旧时彝族罗婺部所建的军事防御设施,用来抵御其他部落的入侵。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3/M00/05/18/rBABVWUnngGEH8CaAAAAABgLd4c364.jpg

杨春艳 摄

1989年12月12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大黑山区域内的万德乡(现为万德镇)发现一块十八月历碑。碑上记述了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天,一年有十八个月,一个月有二十天,共三百六十天,余下的五天作为节日。经有关专家鉴定,彝族十八月历早于玛雅历法,其发现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的传播及玛雅文化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古代的罗婺彝族先后使用过十八月历和十月历两种历法,彝族文化专家刘尧汉教授在其所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中说:“彝族十月历法曾通行于金沙江两侧的滇、川、黔三省彝区,故可称为彝族十月历,因为它属于太阳历,又可称彝族太阳历。”并从各地发现的彝族向天坟研究入手,确定了彝族十月太阳历在广大彝区的普遍存在。

大黑山是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其区域内既有古老的历史遗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万德镇素有“壮鸡之源”和“石雕之乡”的美誉,1950年底,明代雄踞一方的罗婺部凤氏土司后裔那氏土司在万德设慕莲土司衙门,成为当时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当代民族学家、民俗学家马学良先生称为“迤东夷族文化之最高曲”。

在丰沛充盈的金沙江血脉滋养下,大黑山灵气沛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其成为“国家级生态宝库”。山上有树,树上有鸟;林中有禽有兽;箐里有溪,溪中有鱼,一个“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的和谐生态尽在眼前!近看林木森森,松涛滚滚;远望金沙湖轻波荡漾,飘若玉带。碧波如镜的金沙湖水,与郁郁葱葱的青山相连,浸染如画蔓延至万里晴空,氤氲成更深的蓝色。每当雨季来临,各种野生菌破土而出,松茸、松露(块菌)、羊肚菌、鸡油菌、干巴菌、红菇、鸡枞、虎掌菌、牛肝菌、青头菌……一众山珍奇货在这里生长栖息。

彝族是武定这方乐土古老的世居土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前,他们在这里披毡裸足,扛着弓弩,领着猎犬,奔波于深山密林之间,靠狩猎、放牧以及零星种植为生,世代繁衍。绿意蓬勃的大黑山,孕育生机,涵养万物,绿色是大黑山的底色;灵性蓬勃的大黑山,沉淀了世居族群的历史文化,人文、历史是大黑山厚重的精神标签。从生态共享到民族团结,大黑山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爱山敬山的各族儿女。

来源:武定县文联 杨继渊  

转自:武定文旅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