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者为保护与传承春节民俗应该做些什么?

日期:2023-02-14来源:转载点击:387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文化工作者为保护与传承春节民俗应该做些什么?

—对春节失了“年味”折射出民俗与传统被遗弃和淡忘思考

春节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是什么?看见这个问题,内心瞬间产生了强烈共鸣,作为一个农村傈僳族出身的六零后,我正好经历了这段由“欢天喜地过大年”到“仅仅是过个年而已”的心理转变,作为亲历者,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说点什么?

武定这片古老、神奇、美丽的土地,从唐宋延续至今的24个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罗婺春节文化璀璨厚重,以彝、傈僳、苗、傣为代表的原生态春节文化独具魅力、民族风情浓郁、绚丽多姿;《罗婺彝韵》《武定酒歌》《罗婺情歌》为代表的春节民族原生态歌舞文化特色鲜明,高亢嘹亮、婉转多情,让人沉醉其中,武定酒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定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白路镇被评为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蕴藏着丰富的春节民俗信息和文化景观,让人无限“乡愁”!

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的是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及生活方式选择的个性化,导致传统的春节习俗与传统日渐淡化,现代年青人对春节的民俗文化已经不那么熟悉了,很多习俗已经从城市到农村,正在慢慢消失,春节活动日趋简单,探其根源,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一、春节失了“年味”的原因

(一)春节“新民俗”的兴起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宗族群体的淡化,春节的过年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增添了许多过年的“新民俗”。人们会在除夕的时候用手机短信提前拜年,而不是节日期间再去挨家挨户的拜年。可以自创祝福的短信,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已经编写好的短信去四处群发。

过年讲究团圆,但是在现今社会,人们因为春运不堪负重或者是经济上或者是疫情种种原因,选择了留守,选择了不回家过年,一些人便兴起了网上追寻年味。

过年出门旅游,是春节的新时尚,武定人与时俱进,春节期间,武定的部分年青人外出旅游或全家旅游。全国各个旅游景点都推出了和过年相关的民俗文化旅游。武定境内的自驾游、一日游、乡村游成为武定人的旅游的主要选择方式,万松山林区、白马口的金沙江、孟果河的奥巴节、己衣大列谷景区、水城河景区成为今年春节七天假的网红打卡点,仅是白马口的金沙江、孟果河的奥巴节的自驾游达3.6万人次。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为这些民俗文化回归民间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生活水平提高了

小的时候,能够有一把玩具手枪,那就是最开心的是事情。没有玩具的年月,只能自己制作,弓箭、弹弓、纸拍、等,都有自己做过。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欢乐,更别提做成之后的成就感。现在的新年,经济条件好了,小孩玩的东西,千奇百怪,丰富多彩,光把玩具汽车摆出来,就足足排了一屋子。家里玩具那么多,谁还想着出去玩呢,玩伴少了,玩乐少了。对于成年人而言,以前的过年,就是走走亲戚。平时大家都很忙,串门的机会不是很多,想要沟通沟通感情,还是很少。现在走亲戚依旧在,但是时间更短,过程更加紧促了,打牌、手机居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很多年轻人,对于新年的习俗已经不了解,什么叩拜礼、关财门、祭拜祖先等等,这些已经很少做。现在人们生活比过去人强上100倍 ,现在人跟过去人比就是天天过年,现在人都不盼望过年了,感觉到过年也没有什么意思 ,吃的跟平常一样,只是过年的时候放几个鞭炮,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三)网络时代,让大家更加急功近利

手机的普及虽然方便了大家的联络,方便了大家上网,但是手机的普及,也让大家之间的感情变得更淡了。以前在移动手机没有普及的时候,每年过春节大家要么就坐在电视旁边,一起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要么就是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要么一群人一起打牌打麻将,所以过年的氛围非常浓。但是随着手机不断普及,目前人手一部手机,不论是平时还是春节期间,每个人都自己捧着手机玩,各顾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了。以前大年三十,一家子会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而现在大年三十每个人都自己捧着手机刷朋友圈,这就缺乏了一种团圆的氛围。不仅如此,现在的科技手法更好,光是我们握着的手机,就越做越智能,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可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沉迷于手机之中,人与人之间多了阻隔,本来是串门处感情,现在却变成,集体玩手机的时刻。

(四)在外工作的多,让大家更加急功近利

现在时代在改变,以前很多人是在家务农,现在的年轻人打工的打工,每年只有春节那几天时间,可能再过些年份,也许更多流程还要简化。这也不是怪假日少,而是大家的心态是在跟着经济发展变化的,不及时上班的话,都是与金钱挂钩,现在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的。

二、春节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见与建议

  春节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而且是一种尊严。面对旧民俗的日渐消失和新民俗的兴起,春节“年味”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有其传承性,应该让这些更有年味的民俗代代相传下去。

一是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同时,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尽快通过申遗的方式维护春节文化的所有权。

 二是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定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春节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三是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春节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春节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春节文化的产业链条,对春节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春节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四是合理保护武定传统春节文化节日,辩证地对待武定与外来风俗关系,在本地与外地和谐发展的基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外地推广武定的春节文化和价值观。

五是传媒作为文化宣传的重要武器,也需要加入保护传统春节文化的行列中。通过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或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比如邀请武定非遗传承人来介绍传统春节的各种习俗与来源等有趣的事情、到民间采风,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广大民众,从而提升武定春节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

六是这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民间社会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努力。比如,有志于这方面的人士可以成立相关协会、促进会,民俗传承人可以到更多的地方进行传授,向人们尤其是向年轻人揭示武定民族固有节日之美好精神底蕴。相关人士也可以通过文字、行动来影响媒体、引导商家。同时,我们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罗婺传统春节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形成以罗婺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

保护武定春节传统风俗,有助于达成民众情感的和谐,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春节习俗中以红火醒目的方式表达出来,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是人们对欢庆吉祥的传达,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对民众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民众精神利益的维护。

 

供稿:白源泉 鲁桂莲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